阅读历史 |

第665章 明月清风(241)万字更(1 / 6)

加入书签

明月清风(241)

儿子大婚了, 真成了大人了!新妇淡扫蛾眉,站在了堂前。

不用洗手作羹汤,没有难相处的小姑子。太子妃不再去秦将军的身边了, 而是彻底的跟在林雨桐的身边做助手。

这就是要手把手的教的!首先,宫里的这一套怎么运行,你得学。皇家是个庞大的体系,便是有女官帮衬,也需要你本身能摆弄明白。历代皇后若是能把这些弄清楚就不错了,事实上,很多皇后只是没激化下面的人,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以损失皇家利益为代价, 叫事情看起来办的体面了而已。其次,还得有需要皇后要处理的外务, 比如内命妇。只有把这些都处理明白了,再其次,才是外事。

真等一项一项的摸到了,郭东篱才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什么。

新婚缱眷,儿女情长,有!肯定有!但正事一件一件的摆在面前, 牵扯的无一不是大事, 下面的人等着一句话一个印才能动呢,你哪有时间儿女情长?

启明也不再是只帮着处理桐桐这些的事务了, 东宫正式开府, 他的一套班子全力的运转起来,许多事情是不用过四爷的手,启明就能处理的。

这意义又完全不一样了, 怎么战战兢兢都不为过。

启明最近所有的心思都在清点粮食储备上了,新明上上下下,所有的粮仓,都得彻底的清点一遍。朝廷再怎么重视,总还是有些地方会出现胆大包天的。前脚查过去,后脚就敢高价把粮食给你倒卖了。粮仓里空空如也,也就是启明把他身边的那些小子都撒出去了,有些地方着重的查,第一次去查的时候没问题,可回马枪过来了,再一查就坏了,粮食全拉走了。再一查,第一次查的粮食都是从粮商的手里借来的。早前这粮食都已经‘消失’了!又搪塞说是开仓赈灾了,再不然就是漏雨了,粮食泡烂了。

明知道朝廷重视这事,还有这中铤而走险的。

对这样的人就不能给客气!倒卖了赈灾库存,你这就是谋杀更多的无辜百姓——杀!

这样的罪名量刑有时候是有弹性的,想他定罪为倒买倒卖渎职,也成!但是将其升级为国难之时发国难财,那就等同于谋反,杀你没商量。

欠缺了,朝廷得赶紧给补充呀!真要是大灾来了,别真给出事就行。

新明的整套班子都在忙这个事。对外跟新明连同蒙古都拉进去,谋划海外一大块新地皮去,这事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。

快过年了,费扬果送来的信上,直言不讳的提了一件事:大清朝廷中有了两中声音,但与新明的合作不会有变。

林雨桐将信推给郭东篱,“你看看。”

郭东篱看完又放下,“这是说,大清还有新的攻击目标吗?能短期内叫他们获利的,会是哪里?”她的视线也放在地图上,而后不确定的看婆婆,“倭国?”

林雨桐点头,然后在那个岛国上点了点,“对!就是这里。”

郭东篱觉得她又缺少了一部分知识体系,那就是她对倭国了解的也不多。但她想,“好端端的去攻击别人,这不占理的。”

林雨桐就笑,“倭国这个国家……就没有好端端的时候。不说咱们被他们的人伪装成倭寇屡屡骚扰,就是朝显,上岸骚扰的就没停。大清怎么会没有理由呢?他们占了朝显,骚扰朝显就是骚扰他们。这事要不想跟对方为难,那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过去的事。但要是想跟对方为难,这就是理由!所以,大清出兵,并不是师出无名。再说了,出兵真的得有理由吗?借口这东西,找一找总能有的!要是找不来,你还造不出个借口吗?”

郭东篱似有所悟,缓缓的点头,问说,“要是大清真要朝倭国出兵,胜的概率大吗?”

林雨桐沉默了半晌,“若是只为了劫掠一翻,是可行的!但同时,也会招来疯狂的报复。任何一个劫掠的行为,换来的都只会是仇恨。而且,国家和民族的属性不同,结果就会有不同。有些民族骨头是软的,你强他就会跪你。有些民族心是狼的,他惹你可以,你惹他不行。要是把这两个民族看成一样的,那便是要吃亏的!”

郭东篱很快就能对号入座了,皱眉说,“那这么说,大清很危险?”

林雨桐再一次提醒她,“别小看皇太极和多尔衮,他们不是等闲之辈。”

当天晚上,四爷就写了一封长信,叫仇六经秘传给刘舟,“转给石羊。”

于是,这天,石羊得了一封密信,字体确实熟悉的。他的手一紧,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读了起来。来回看了十几遍,在心里琢磨了一遍再一遍,然后才求见了皇太极。

皇太极并没有叫他多等,求见了,就见了。天太冷了,皇太极靠在炕上,盖着熊皮的褥子,手上抱着熏炉,也叫他上来坐。

石羊并没有上去坐,而是坐在了距离皇太极最近的凳子上。皇太极立马把手里的熏炉塞过去了,又叫人端了火盆放在石羊的脚边,这才道:“要过年了,你这中天这个时候要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